如果在中国、美国、印度三个国家中,挑选6个优秀的高中生放在一起比较,跟踪他们的学习投入情况和课外生活,高中毕业之后,哪些学生能最终进入自己理想的学府呢?
《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就给出了一种答案——这是美国独立导演自费拍的一部纪录片,它记录了中国、印度、美国共6个高中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所谓“两百万分钟”,喻指一名美国学生高中四年的校园时光,这段时间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走向。
在纪录片里,我们能够看到三国教育的天壤之别:中国、印度的高中生课业沉重到令人窒息;美国的高中生不仅有充足的时间看电视、参加社交活动,还有时间谈恋爱和打零工......
两百万分钟之后,这6个高中生的录取结果令人唏嘘:
只有美国的学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和专业;被学习完全填满的中印两国孩子都没有进入自己最理想的学校和专业。
那么,在这两百万分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01
三个国家,三种高中生活
美国学生课余都在玩
中印两国孩子被学习填满
美国 - 印第安纳州卡梅尔中学
纪录片拍摄的两名美国学生,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卡梅尔中学的布莱尼和尼尔。他们所在的中学,也是全美最棒的公立学校之一。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和其他国家的中学生相比,他们的高中生活简直可以用“毫无压力”来形容。
18岁的尼尔不仅是班长,还是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赛季时球队的训练时间每周都超过了20个小时。
此外,他还做着一份餐馆服务员的兼职,担任着健康环境俱乐部的部长,并帮着校报做一些美编工作。
虽然也需要做功课,但尼尔经常是拖到最后一刻才熬夜完成。打游戏、谈恋爱,尼尔一个都没落下。可以说,他的高中生活丰富多彩。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女生布莱尼则认为,高中时应该好好享受、连夜派对、尽情玩乐,“玩乐学习两不误”。
她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因为她喜欢助人,她有清晰的学业规划:“我想读医学院,功课会很繁重。”
但布莱尼并没有放弃其他的兴趣爱好,她经常去社区做义工,也会参与各种派对。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印度 - 班加罗尔圣保罗英文学校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17岁的阿波娃·乌帕拉(Apoorva),她每天需要5:45起床,去参加大学的考前辅导班。
每天都是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除了学习完全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她的同学罗西(Rohit)在学业上花费的努力比她更甚。
罗西的父亲和姐姐都是物理学者,家庭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进印度理工大学(印度TOP理工科大学),每年有50万的学生报考这所学校,录取率只有1%。
他每天不但要学习高中的知识,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大学的辅导班,压力大到无法呼吸。
中国上海 - 南洋模范中学
中国的高中生,同样非常刻苦勤奋,并且还更加多才多艺,他们也都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拼搏。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金瑞璋,17岁,他是学校里优秀的学生之一,酷爱数学,颇有天赋,课余参加了不少国际比赛,目标是北大高等数学专业。
为了这一目标,他知道自己必须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从初中开始,就展开了作业与睡眠的拉锯战。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另一位中国女生胡晓远,她的目标是耶鲁。她将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学习上,闲暇时间她跟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学拉琴,还要学习芭蕾和乐理。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可以看到,美国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自由,中印两国的学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更长,要学习的各项技能更多。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之下,最终的录取结果令人唏嘘——
美国学生布莱尼最终以3.94的GPA成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读医学预科和西班牙语,距离自己做医生的目标似乎近了一步。尼尔获得普渡大学奖学金,他选择的专业是自己想学的电脑制图。
印度学生阿波娃没有考上最想去的大学,在家附近的学校学习电脑工程。罗西也没有考上印度理工大学,进了当地一所TOP工程学院读理工科。
中国学生金瑞璋没能考入北大的高数专业,掉入第二志愿北大元培学院。胡晓远没有拿到耶鲁大学的Offer,去了清华大学学习金融,同时继续学习小提琴。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其实,像金瑞璋和胡晓远这样的孩子已经都非常优秀,但他们始终觉得没有进入自己最想去的学校和专业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身边始终有比自己更努力的学生。
02
不同的家庭期待,不同的教育导向
决定了不同的结果?
尽管中印两国的学生努力程度远超美国学生,在最终的录取结果上,为何只有美国学生如愿考入理想大学呢?
从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美国学生不是不勤奋,而是他们对活力与精力的分配和中印学生不同,他们在学习和玩乐中追求平衡,将大把时间用于多元化发展,在课外活动和兴趣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美国男孩尼尔在一开始,就清楚表示了不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想法。他对未来有很多规划,督促着自己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方面,以免因为虚度时间而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尼尔的妈妈对于儿子参加很多兴趣活动,仅表示:“我很高兴他做得都不错,没有乱惹麻烦。”
尼尔的爸爸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也是传统意义上“成功”的职业人士,当儿子表示想学习电脑绘图专业,他表示支持,“我希望尼尔成为能思考的人,好过当一个工程师。”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短短一句话,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可见一斑:他们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将孩子置身于“自由放养”的环境之中,让他按兴趣学习、全身心锻炼,从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们并非对孩子没有期望,只不过与那些看似“实际”的期望相比,他们更希望孩子先“成人”。而成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他们看来,孩子对社会和世界的整体认识比单一学科的掌握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机器打造一颗合适的螺丝钉。
反观中国和印度的教育,更多地被“社会地位”主导,他们希望通过艰苦的数理化学习,成为工程师、科学家乃至其他优秀人士,从而摆脱贫困、实现逆袭。
印度男生罗西的舅舅坦言:“当个工程师,有份好工作,是远大的理想。”这样的“理想”统治了好几代印度人的教育,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几乎把成为工程师作为最为保险的职位目标。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在这样的目标下,罗西和阿波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几乎放弃了课余生活。
片中,罗西的爸爸表示过自己“不介意罗西学习少几个小时,花多少小时下棋或踢足球”,但前提是“只要他的投入能有所得,培养出技能”。
类似的,大多数中国父母也将学习看做社会等级上升的途径。正如中国学生胡晓远的家长所言:“那一代上大学的人不多,所以他们都希望下一代上大学,有一个比较高的学历。”
在这样的教育导向下,他们都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将孩子推入了一场长跑比赛,全力奔跑直到进入牛校。
可这样的教育又将孩子引向何方呢?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睿璋和晓远深深的迷茫和困惑。
睿璋是个典型的理科学霸,拿起竞赛奖项来绝不手软,可他却坦言自己“不敢有什么梦想”。在没能被心仪的北大高数班录取,转而进了元培班后,他更是直言“失望”。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中国女孩胡晓远对未来的目标是,希望自己能在某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但问题是,她不确定目标是在哪个领域。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和独立自信、一路探索人生方向的美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显得底气不足、自我封闭。
这些被父母推着长大的孩子,或许在学习上不断领先,却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至于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这不仅是睿璋和晓远的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学生的一种共性——中科院曾对30年间100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在状元们全力奔跑的背后,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或者,他们敢于有理想吗?
当“直升机式的父母”盘旋在子女上空,不停地观察、鼓励、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每一个方向,孩子们也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忘记了如何去思考自己未来真正想做的工作和人生的意义。
03
“两百万分钟”的差异背后:
比学习更重要的
是让孩子有独立思想,找到人生方向
其实一开始,《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只是想给生活在安逸中的美国学生敲响警钟,片子开头就用一系列的数据,展示了美国教育专家的焦虑和担忧:
- 近40%的美国高中生除了普通生物学,没有更难的理科课程;
- 55%的美国高中生只学两年代数、一年几何;
- 美国学生每年上课时间900小时,看电视时间1500小时;
- 打算上大学的高中生里,66%每晚写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周末不写作业;
- 70%的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所学的理科难度合理;
- 79%的美国高中校长不担心学生的学术水平太低......
纪录片中显示,在世界29个发达国家中,美国数学仅排名第24;中国每年有60万工程师毕业,美国只有6万。在所有排名中,美国学生只有一项指标比其他国家高, 那就是自信心。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告诉我们:美国学生不如我们勤奋。
据统计,中国中学生每年比美国学生多上一整个月的课,每天在学校的时间也更多,如果加上做功课和补习的时间,到毕业时学习时间是美国学生的两倍;印度学生则是美国学生的一倍半。
但从纪录片中的结果来看,只比较学习时间多少是片面的,关键是育人的质量。
从美国学生的访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独立性。他们对未来的态度、对自己的期许无一不来自于实践的总结和自主的思考。
图源|纪录片《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
正是那些课程之外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让他们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信心。
或许,这才是“两百万分钟”背后真正的差异,那些关于学习之余琢磨兴趣的空间和时间,关于学习和未来的规划......更值得我们思考。
为人父母,我们终究要明白,自己无法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能够自信地面对未来的人生,显得至关重要。
1.好的教育,是以充满爱的态度,给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能力。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中,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短片中有只小鹬鸟,和妈妈一起,在海滩上觅食。
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了美味的食物,小鹬鸟本能地张开嘴巴,等待妈妈来喂。
图源|《鹬》
本以为生活会一直如此下去,可突然有一天,一向温柔慈爱的妈妈,却用翅膀把它推到了海边、让它独自觅食。
一开始,小鹬鸟非常害怕,海浪打湿了它的羽毛,让它冻得浑身发抖。
可在妈妈的狠心放手和鼓励之下,它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找到了食物,还目睹了不一样的风景。
图源|《鹬》
试想一下:若是小鹬鸟一直躲在妈妈的羽翼下,从来不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那它怎能独立面对生活的风浪,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很难培养出独立的孩子。
他们会习惯温室的爱和宠溺,缺乏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被风浪打倒。
因而为人父母,更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探索世界,让他们拥有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鼓励孩子去尝试,培养独自动手做事的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经的过程。
《少年说》中,有一个叫黄一鸣的高一男生,他走上天台,吐槽妈妈回老家的一个月,爸爸没有给他做过一顿饭。
图源|《少年说》
妈妈也没有想到爸爸竟然没有给儿子做过一顿饭,但她也同时意识到了儿子的问题,妈妈反问儿子:
“爸爸不给你做饭,你为什么没有想到给爸爸做?”
“我很想回到小时候,天天带着你,但是人要学着自己长大,学会走自己的路。”
图源|《少年说》
孩子不应该是躲在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应该像野外的植物一样,去经历与病虫、风雨的搏斗。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像园丁修剪枝丫一样,只需默默守望。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适时出现,给予一些鼓励和帮助就可以,其他的,让他们自己做。
3.引导孩子思考,主动寻求答案。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洛威曾经说过:“只有一个方法能真正训练一个人,就是让他自己去动脑子。”
生活中,孩子们经常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他们好奇心的体现。可是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好奇心的宝贵,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孩子逐渐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当我们以成年人的思维,把问题的答案丢给孩子,告诉他“你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才对”。孩子接受的固化结论多了,自然而然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图源|pexels
所以,我们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鼓励孩子尽情地去想各种解决方案,无论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父母都帮着孩子记录下来。
最后再跟孩子去考虑可行性,在教会孩子思考和理解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案的同时,还能教会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无可否认,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把获取知识当成教育的目标,那反而背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这一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不仅是指生活上有能力做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思想上有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
一个从小就具有独立思想的人,长大后不容易将自己依附于别的人或者别的事物,这样的他会拥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容易被他人所左右。
希望每个父母都是有耐心、能容错的父母,让孩子有机会成长为独立又温暖的人。